让每一滴水都迸发强劲效能
宁夏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在黄河两岸持续描绘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大型喷灌节水设备有序运转,在保证灌溉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 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成效亮点:宁夏“四水四定”走在全国前列
用水更高效。以有限水量支撑全区居民生活用水、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和生态、产业用水,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86。“节水开源筑牢生态屏障”获全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宁夏入选全国唯一的省级水预算试点。
人民更幸福。“互联网+农村供水”模式被写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专项报告,“宁夏经验”从全国推广迈向全球分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群众饮水满意度分别达98%、92%、98%,位于全国前列。
生态更美好。黄河干流宁夏段出境断面保持Ⅱ类水质,清水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率达100%,水土保持率77.72%。黄河银川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渝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典农河、葫芦河、清水沟治理保护经验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改革更赋能。跨省水权交易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积极探索、规范推进”,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评价“是足以写入中国治水史的”。用水权改革3项成果入选全国用水权改革典型案例,“合同节水+水权交易”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西河灌区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示范引领更凸显。宁夏“四水四定”作为唯一省区案例被列入全国人大调研报告,实践案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典型案例在黄河流域推广,创新成果被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刊发。数字孪生流域省级试点成为全国十大样板。
宁夏实践:为美丽新宁夏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自治区水利厅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将水资源作为宁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按照“1369”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合力攻坚,推动“四水四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链条完善制度政策。成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连续两年召开“四水四定”工作推进会深化拓展“四水四定”。印发“四水四定”实施方案,修订水资源管理条例、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制定实施地下水管理条例办法、修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等政府规章,基本形成“四水四定”的“四梁八柱”。
全领域加强节水控水。突出总量强度双控,制定区、市、县三级用水权总量和地下水管控指标方案,统一配置调度水资源。深入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减排行动,推进全国唯一省级水预算管理试点建设。
全层级推进水网建设。加快实施“1+100+1000”工程,全力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发展现代化生态灌区,基本建成以现代化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现代化防灾减灾和河湖生态保障体系为重点的现代水网体系。
全周期复苏河湖生态。健全完善河湖长工作交接等制度,开展强化河湖长履职专项行动。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快“三山”地区取水井关停及水源替换。
全方位深化水权改革。推动水价、水权、水资源税改革协同发力,22个县(区)农业灌溉全部执行新水价,年度新增水权交易111笔、交易水量5774万立方米,完成用水权质押、贷款21笔,发放贷款1.732亿元。
经验启示:制度、市场、技术三轮驱动的治水新范式
龙生平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四水四定”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牛鼻子”,率先构建“6大板块40项指标”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的水资源“一管到底”机制,形成“制度、市场、技术”三位一体改革模式,走出了一条城水协调、人水和谐、地水相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其他地区通过系统施策破解水资源约束难题、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范本与实践借鉴。
制度创新: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宁夏的实践启示我们,水资源治理需秉持刚柔并济的哲学。所谓“刚”,是构建覆盖全域的指标体系,将水资源约束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形成“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双向校准机制。这种刚性约束,既避免了“超载超采”的粗放模式,又防止了“过度约束”的保守倾向。所谓“柔”,则是建立动态优化的调整机制,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及生态保护目标,对用水指标进行弹性修正。这种柔性适配,既保障了工业园区的合理用水需求,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废水回用,形成了水权置换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更值得称道的是,宁夏建立跨部门协同的治理网络,将分散的职能整合为以水定需的多目标平衡体系。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范式。
市场激活:水权交易的制度创新。宁夏率先建立水权市场化配置体系,将水资源转化为可增值的水资产。这一实践启示我们,市场机制是破解水资源瓶颈的“金钥匙”。通过全域确权到户,宁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的转变;通过多层次交易平台,探索了跨区域水权交易的新模式。这些创新,不仅激活了水资源的配置效能,更构建了“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的市场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宁夏的市场激活并非简单的水权买卖,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水资源管理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从低效配置转向高效利用。这种转变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技术赋能:数字孪生的智慧图景。宁夏依托“东数西算”枢纽优势,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水资源管理,构建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慧水网体系。这一实践启示我们,技术赋能不仅是工具层面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在农业领域,通过全链条数字化监测与智能调度,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在工业领域,通过水务一体化数字平台,形成了“取水—用水—排水—回用”的闭环循环;在生态领域,通过智能感知系统与“数字孪生黄河”模型,实现了“水量分配—生态保护—防洪安全”的多目标优化。这些探索表明,数字技术不仅是水资源管理的“千里眼”与“顺风耳”,更是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智慧大脑”。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